聯署對象
民政事務局局長、環境保護署署長
提議
香港政府在公眾康體場地,包括:運動場、室外免費球場、跑步徑、健身徑、單車徑等,安裝顯示屏通佈最新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目前,公眾場所顯示空氣資訊的地方甚少,設置顯示屏有助民眾持續掌握當前的空氣污染狀況,避開污染引致的潛在健康風險。
目標
這些顯示屏立刻通報最新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市民能夠了解身處區域的空氣污染嚴重程度。雖然顯示屏無法立竿見影,直接解決污染問題,但能幫助市民作出適切應對,多管齊下,減低空氣污染對自身的影響,例如:出門戴上口罩、避開空氣污染嚴重的區域等等。
香港社會科技發達,不少民眾已經懂得利用流動程式、智能手錶,或直接上網查看,即時了解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可是社區仍有一部分人無法掌握這些通訊科技,取得實時空氣資訊;另一方面,現有網絡亦未能聚焦監測某一街道/社區的空氣品質。
提升大眾對空氣污染的認識,等於推動多加關注污染帶來的健康禍害,知己知彼,根據每天公佈的空氣質素資訊,適時調整日常安排,減低污染對個人健康的影響。
設立空氣資訊顯示屏的作用:
附加資料
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詳細解說,請瀏覽環保署網頁:
https://www.aqhi.gov.hk/tc.html
近年本港空氣污染問題未見改善跡象,市民健康一直受到威脅。根據港大公共衛生學院達理指數,過去五年共有超過10,000人因為空氣污染而提前死亡。而本港的空氣質素指標(Air Quality Objectives, AQO)一直過於寬鬆,多種污染物的濃度限值均落後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最嚴格安全水平。時值第二次AQO檢討,政府竟建議大幅放寬PM2.5 (24小時平均)的每年可容許超標次數,由現時的9次增至35次。
我們認為,政府以2025年將可能超標33次作為理由,然後把可超標次數大幅放寬,是漠視市民健康的建議。根據港大研究,政府若容許更多的可超標次數,將會額外為香港帶來每年24%健康風險。再者,此先例一開,代表政府以後可任意增加指標的「可超標」次數,空氣質素指標將會變得毫無意義。而政府此建議更加不符《空氣污染管制條例》「消減、禁止與管制大氣污染」的立法原意。
另外,預期濃度將不斷上升的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及臭氧,政府建議中卻不包括收緊兩者的濃度指標,顯示政府欠缺改善空氣污染的決心。
我們要求:
一. 取消放寬微細懸浮粒子(PM2.5)可超標35次的建議;
二. 收緊現時PM10及臭氧的空氣質素指標;
三. 儘快收緊香港空氣質素指標至世衛《指引》最嚴格水平。
近二十年來,香港路邊二氧化氮 (NO2) 濃度超出世衛建議安全水平兩倍。環境局一直是唯一部門處理空氣污染工作。但無可否認,路邊污染與交通政策有重大關係,運房局作為處理交通運輸的部門,卻一直沒有解決交通擠塞的具體指標,亦不需為路邊空氣污染超標,承擔任何政治責任。
健康空氣行動要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明確訂立以下目標:
更詳細的聯署內容,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