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環保署 2023 年空氣質素簡報會

憂慮復常後空污回升 需增加減排及規管

 

健康空氣行動對環保署就2023年的空氣質素回顧表示憂慮,隨著社會復常後,整體空氣污染水平反彈,其中臭氧年均濃度持續受關注,一般及路邊監測站錄得的PM10及PM2.5年均濃度大幅反彈,亦追近疫情前即2019年的水平。

本會重申,本港三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即二氧化氮(NO2)、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之年均濃度,仍然顯著超出世衛標準。為此,特區政府必須採取更有力的措拖改善空氣質素,才能保障市民健康及福祉。

就環保署今日舉行的2023年空氣質素情況簡報會,健康空氣行動有以下回應:

 

1)   有關香港空氣質素與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比較

 

世界衛生組織就空氣污染水平訂立了保障公眾健康的安全標準,香港的空氣質素遠遠未能達標,據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達理指數推算,每年有約3,500名港人因而過早死亡。

2023年本港污染惡化,再度拉遠與世衛標準的差距(見表1)。超標最多的是路邊NO2年均濃度,高達560%;其次是路邊PM2.5年均濃度,超標300%。

本港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與世衛標準比較(微克/立方米)
表1:本港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與世衛標準比較(微克/立方米)

 

2) 有關臭氧問題

 

區域臭氧-敦促粵港兩地政府盡早公布2025 2030區域減排方案及目標

據2023年8月政府發布「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二○二二年空氣質素報告」,粵港兩地政府已完成《2020年後區域空氣污染物減排目標和濃度水平研究》。然而,至今兩地政府仍未公布有關方案和目標。缺乏減排目標及政策,難以預計臭氧於可見將來大幅下降。有見及此,本會敦促兩地政府盡早公布2025 及2030區域減排方案及目標,當中臭氧、懸浮粒子的減排目標尤為關鍵。

 

臭氧影響市區 急須本地方案解決

除塔門外,近年臭氧持續影響市區,包括將軍澳、東區、南區、中西區等成為「重災區」。

值得留意的是,以往在各監測站中,多以塔門監測站的臭氧濃度最高。該站遠離本港市區排放源頭,錄得的數據能反映區域性污染,因而可知臭氧污染主要是區域問題。然而,近年市區監測站,包括包括將軍澳、東區、南區、中西區之臭氧年均濃度都陸續攀升,顯示市區臭氧污染加劇,已不止是區域問題,需要本地方案解決。

 

3) 有關污染惡化趨勢

 

以2020年作為疫情分界線,在八項主要污染物量度(註一)中,有五項(如下)已超過或達至2020 年水平。如污染情況惡化,香港空氣質素或會進一步追上疫情前(2019年或以前)之水平。本會敦促政府加大力度推進各項覆蓋陸路、海上、及區域污染。

本港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與近年比較(微克/立方米)
表2:本港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與近年比較(微克/立方米)

 

政策建議

 

1)     全面推行綠色運輸

 

本港路邊空氣污染仍然嚴重,主要源頭是商用車輛,但現時商用車電動化比例不足1%。針對巴士及的士,政府擬於今年上半年發佈綠色轉型路線圖和時間表;至於其他商用車包括貨車、小巴等,政府於明年才會制定轉型路線圖。本會認為,政府應加快步伐,盡早為所有商用車制訂轉型路線圖,訂定全面停止新登記燃油商用車的年份,並為業界提供相應資助,加速轉型進程。

政府亦應推出更多綠色運輸措施,包括電子道路收費、擴大低排放區、完善步行及單車基建,推廣可持續的出行模式。

 

2)     船運減排 重啟岸電

 

水上運輸是香港空氣污染另一主要來源。本會期望今年出台的本地船舶及遠洋船加注綠色甲醇行動綱領,能加速減排,而政府同時應研究其他綠色能源選項,包括氫及氨,為業界提供多元化選擇,配合國際船運減排趨勢,有利本港長遠發展。

政府亦將於今年上半年公布郵輪旅遊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惟郵輪於碼頭停泊時的排放危害社區,本會去年底於啟德郵輪碼頭實測,發現當有郵輪停泊時,NO2濃度可升至超出世衛標準近九倍。本會要求於郵輪碼頭設置岸電設施,並規定於香港停泊的郵輪使用岸電。

 

3)     臭氧料續升 須採行動遏止

 

臭氧污染惡化,並預計會持續上升。因為隨著電動車數量增加,車輛排放降低,能消耗臭氧的污染物如一氧化氮減少,臭氧濃度將上升;此外,氣候變化令氣溫上升,高溫下臭氧更易形成。因此,政府必須盡快本地及區域性方案,應對臭氧升勢。

 

4)     收緊空氣質素指標至世衛標準

 

環境及生態局去年完成新一輪空氣質素指標檢討的公眾諮詢,遺憾建議的修訂仍未達世衛標準,本會認為應以市民健康為本,盡快將指標收緊至世衛標準,推動各界更積極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