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空氣質素回顧
污染水平下跌 仍超世衞安全標準
臭氧續升至歷史高位
健康空氣行動每年分析環保署空氣質素監測站的數據,了解本港空氣污染走勢。於2022年,三大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NO2)、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年均濃度均下降,但仍遠超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安全標準,其中路邊NO2超標逾五倍,估計全年有3,516人因超標的空氣污染而提早死亡,總經濟損失達419億元。
臭氧濃度則繼續攀升,一般監測站錄得的年均濃度為歷年第二高,路邊監測站所得水平更是有紀錄以來最高,反映臭氧污染問題持續惡化,現行政策措施未能緩解市民面對的即時健康威脅。
1. 三大污染物減 獨臭氧上升
整體而言,本港的空氣質素於2022年有所改善,一般監測站及路邊監測站錄得的NO2、PM10及PM2.5年均濃度,全部均有雙位數跌幅(見表1),跌至有紀錄以來最低;唯獨臭氧年均濃度上升,一般監測站及路邊監測站的紀錄,分別上升4%及6%。
表1:本港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微克/立方米)
2. 未達世衛標準 路邊NO2超標540%
雖然NO2、PM10及PM2.5污染水平下降,但仍超出世衛標準(見表2)。其中最嚴重的是路邊NO2,超標達540%;其次是路邊PM2.5,超標280%。
空氣污染為社會帶來健康及經濟成本,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達理指數推算,由於本港空氣質素未達世衛標準,單於2022年,便導致共3,516人提前死亡,造成市民4,760,559次求診、住院218,679日, 總經濟損失達419億港元。
表2:本港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與世衛標準比較(微克/立方米)
圖1: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趨勢
圖2: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年均濃度趨勢
圖3:微細懸浮粒子(PM2.5)年均濃度趨勢
3. 臭氧升勢未解決 三區升逾一成
臭氧濃度於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稍為回落後,連續兩年回升,2022年一般監測站錄得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59微克,較2021年上升4%,為歷來第二高,逼近2019年高位(每立方米60微克);路邊監測站的濃度為每立方米34微克,較2021年上升6%,更是創歷史新高。
臭氧屬區域性問題,反映區域排放的塔門一般監測站臭氧濃度,於2022年為每立方米76微克,較往年(每立方米77微克)稍為回落。但臭氧污染同時深入地區,多區一般監測站臭氧濃度上升,當中以葵涌(+12%)、中西區(+11%)、沙田(+11%)的升幅最高;中環及銅鑼灣路邊監測站的紀錄,亦分別上升12%及10%。
圖4:臭氧(O3)年均濃度趨勢
4. 屯門觀塘空氣最差 元朗逆勢升
於全港15個一般監測站中,屯門錄得的PM10及PM2.5年均濃度最高,分別達每立方米32.2微克,及每立方米18.3微克;NO2濃度則於觀塘最高,達每立方米44.8微克。
於2022年,幾乎所有一般監測站的NO2、PM10、PM2.5年均濃度均下降,唯獨元朗錄得的PM2.5濃度逆勢上升6%,由每立方米17.4微克增至每立方米17.6微克。
表3:錄得最高年均濃度的一般監測站(微克/立方米)
5. 分析及建議
1) 減排仍須努力 以達清新空氣及減碳目標
NO2、PM10及PM2.5的年均濃度下降,顯示現時措施針對此三種污染物有一定成效,但濃度仍然超出世衞標準。隨著本港及內地放寬防疫限制,社會運作回復正常,預料今年兩地排放亦將會增加。
因此政府需要推出更多措施,包括全面推行綠色運輸、電子道路收費、擴大低排放區、行人及單車友善政策、收緊船舶排放標準、採用潔淨能源等,加大力度減排,以達致於2035年前成為空氣質素媲美國際的宜居城市,以及205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路邊NO2濃度超出世衞標準逾五倍,其來源主要來自汽車排放。本會一直主張加速推行零排放綠色運輸,特別是巴士、貨車、小巴、的士等商用車,因其路邊氮氧化物(NOx)排放量龐大,佔全港車輛排放九成以上,但因資助及基建不足,業界難以轉用零排放車輛。即使政府擬於2027年底前投入約700輛電動巴士和約3,000輛電動的士,數字亦分別只佔全港12%巴士及16%的士;反觀深圳早於2019年已實現全市巴士及的士電動化。本會認為,政府必須盡快為商用車全面零排放制訂清晰時間表。
2) 收緊AQO 追近世衛標準
政府現正進行新一輪空氣質素指標(AQO)檢討,並將於今年完成。本會認為是次修訂,應進一步收緊指標,目標盡早與世衛標準看齊,以保障市民健康。
3) 盡快制訂臭氧減排方案
臭氧污染持續惡化,隨著電動車輛增加,有助消耗臭氧的一氧化氮排放減少,可預期市區臭氧濃度會繼續上升,但政府未有措施應對。
政府多年來稱正針對臭氧進行研究,包括於2017年興建鶴咀超級空氣監測站;《大灣區光化學臭氧污染及區域和跨區域傳輸特徵研究》於2021展開、來年完成,結果未明;擬斥資至少2.6億興建的大灣區空氣質素實驗室及氣象監測超級站,亦會監測及分析臭氧形成,但於2027年才正式啟用。各項目未見成果,然而臭氧濃度繼續攀升,本會認為政府應及早制訂本地及區域性減排方案,緩解市民面對的即時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