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空氣質素回顧

空氣污染水平回升 遠超世衛新標準 路邊NO2超標逾六倍

 

健康空氣行動分析2021年環保署空氣質素監測站數據,發現疫情緩和下,多個主要空氣污染物水平較前一年上升,市民健康受威脅,推算有1,329人因空污提前死亡,總經濟損失達158億港元。世界衛生組織(WHO)於去年收緊空氣質素指引,本港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嚴重超出世衛新標準,最嚴重的是路邊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超標逾六倍,路邊微細懸浮粒子(PM2.5)年均濃度亦超標逾三倍,反映政府必須加快推動零排放公共交通,改善路邊空氣質素。

 

1. 污染回升 難達世衛新標準

 

1.1   四大污染物水平反彈 社會成本增

 

本港的主要空氣污染物水平,包括二氧化氮(NO2)、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微細懸浮粒子(PM2.5)、及臭氧(O3),全部於2021年錄得升幅(見表1)。

2020年疫情爆發,在停課、在家工作等措施下,市民出行減少,空氣污染有所改善;2021年疫情緩和,社會大致復常,因此污染水平有所回升,雖未回到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水平,但離世衛標準仍然很遠。

 

表1:本港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微克/立方米)
表1:本港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微克/立方米)

 

污染物水平回升,增加了社會健康及經濟成本(見表2)。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推算,於2021年,空氣污染帶來的不良健康影響,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心肺功能受損等,造成市民1,691,209次求診、住院98,451日,並令1,329人提前死亡;空氣污染造成的總經濟損失,達158億港元。

 

表2:空氣污染導致的健康損害及經濟成本
表2:空氣污染導致的健康損害及經濟成本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達理指數)

 

1.2   大幅落後世衛新標準 路邊NO2超標逾六倍

 

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修訂空氣質素指引,收緊空氣污染物標準。另一方面,港府於今年元旦起實施新的空氣質素指標(AQO),降低了污染物標準,不過仍較世衛標準寬鬆(見表1)。2021年的空氣污染水平雖然較2020年上升,但仍符合新AQO;可是與更嚴格的世衛標準的距離,則進一步拉遠。

各項污染物水平均大幅超出世衛標準(見表3),最嚴重的是路邊NO2年均濃度,超標620%;其次是路邊PM2.5年均濃度,超標320%。

 

表3:本港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與世衛標準比較(微克/立方米)
表3:本港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與世衛標準比較(微克/立方米)

 

2. NO2濃度升 急須推行零排放交通

 

NO2主要來自車輛排放,本港NO2濃度於過去十年呈下降趨勢(見圖1),但2021年的年均濃度重新上升,路邊NO2水平達每立方米72微克,較2020年上升3%,超出世衛標準620%;一般監測站錄得的NO2水平上升了12%,達每立方米37微克,超出世衛標準269%。

巴士、貨車、小巴等商用車是路邊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源頭,佔全港所有車輛排放量九成以上。健康空氣行動一直要求政府訂立零排放公共交通時間表,以改善路邊空氣質素,保障市民健康。路邊空氣質素於2021年惡化,反映政府必須立即採取行動,阻止污染水平繼續上升。

 

表4: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數據(微克/立方米)
表4: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數據(微克/立方米)

 

圖1: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與世衛標準及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比較
圖1: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與世衛標準及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比較

 

3. 臭氧錄廿年第二高 PM10、PM2.5復升

 

3.1   臭氧水平升一成 廿年來第二高

 

2021年本港一般監測站錄得臭氧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57微克,比2020年上升10%,為20年來第二高,僅次於2019年的每立方米60微克。路邊監測站所得數據則與2019年及2020年相同,維持於有紀錄以來最高位,即每立方米32微克。

塔門監測站的臭氧濃度水平最高,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77微克,較往年上升8%,為過去20年中第二高,僅低於2004年及2019年的每立方米80微克。

 

圖2:臭氧(O3)年均濃度趨勢
圖2:臭氧(O3)年均濃度趨勢

 

3.2   路邊PM2.5升9%、PM10升8%

 

PM10及PM2.5的年均濃度於近年趨向下跌,於2020年錄得新低,但在2021年回升(見圖3及圖4),增幅較大為路邊PM2.5年均濃度(每立方米21微克),較往年升9%(見表1)。

路邊PM10於2021年的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34微克,較往年升8%;一般監測站則錄得每立方米28微克,較往年升8%。PM2.5方面,一般監測站則錄得每立方米16微克,較往年升6%。

2021年的PM10及PM2.5水平低於現行的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按近年走勢,原本逐步貼緊世衛最新標準,但兩者回升後,又離達標更遠。

 

圖3: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年均濃度趨勢
圖3: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年均濃度趨勢

 

圖4:微細懸浮粒子(PM2.5)年均濃度趨勢
圖4:微細懸浮粒子(PM2.5)年均濃度趨勢

 

4. 葵涌、屯門空氣最差 東區臭氧升逾三成

 

全港共有15個一般監測站,錄得最高NO2年均濃度為葵涌,為每立方米53.8微克;錄得最高PM10及PM2.5年均濃度的則為屯門,分別為每立方米36.5微克及每立方米19.7微克。(見表5)

NO2年均濃度升幅最大的是元朗,由每立方米32微克升至每立方米41微克,上升28%。PM10年均濃度升幅最大的是葵涌,由每立方米23微克升至每立方米27微克,上升17%。 PM2.5年均濃度升幅最大的是東涌,由每立方米14微克升至每立方米17微克,上升20%。

至於臭氧 (O3) 年均濃度,排行第二的東區同時是升幅最大,由每立方米51微克升至每立方米68微克,升幅高達33%。

 

表5:錄得最高年均濃度的一般監測站(微克/立方米)
表5:錄得最高年均濃度的一般監測站(微克/立方米)

 

政策建議

 

2021年本港空氣污染水平回升,危害市民健康,健康空氣行動認為政府應採取以下行動應對:

 

1. 全面推行零排放公共運輸

 

路邊NO2水平超出世衛標準逾六倍,路邊PM2.5水平亦超標逾三倍,反映政府必須推出新措施減低車輛排放。

巴士、貨車、小巴、的士等商用車只佔全港車輛約兩成,但佔全港所有車輛的路邊氮氧化物(NOx)排放量九成以上。本會一直向公眾推廣零排放運輸,並主張政府盡快跟上國際,加快推動零排放公共交通。現時政府計劃於2025年,方會就發展零排放商用車訂立時間表。本會要求政府盡早制訂政策,訂立清晰目標,並撥調資源,盡快淘汰燃油車輛。

 

2. 盡速落實《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措施

 

政府於2021年6月推出《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訂下目標於2035年前將本港的空氣質素提升至媲美國際大城市水平,並制定了行動策略,包括推動綠色運輸、行人友善及單車政策、全面減排等。本會認為,藍圖所訂的方向正確,惟從去年數據所見,本港空氣質素距離國際標準仍相距甚遠,政府必須加快步伐,立即落實藍圖中提出的措施,以改善空氣質素。

 

3. 收緊AQO 與世衛看齊

 

新的空氣質素指標(AQO)今年生效,但與2021年更新的世衛標準仍相差甚遠。本會目標是推動本港空氣質素達到世衛標準,因此本會促請政府盡快收緊指標,保障市民健康。

 

4. AQO檢討須公開透明 修例加快更新速度

 

根據《空氣污染管制條例》,空氣質素指標須每5年最少檢討一次,但事實上,檢討後的指標需要5年或更長時間才會生效。最新指標於2022年1月1日生效,然而對上一次更新已是2014年,即時隔8年之久。下一輪檢討將於2023年完成,本會要求政府確保過程公開透明,讓環團、學者、商界等持分者充份參與,並應修例列明指標須每5年內更新及生效。

 

5. 盡快制訂策略減低臭氧

 

環保署指臭氧是區域性問題,粵港澳三地政府於2021年展開為期3年的《大灣區光化學臭氧污染及區域和跨區域傳輸特徵研究》,將於來年完成。臭氧水平於2021年錄得歷史性高位,本會認為該研究於2024年完成時,不單要找出污染來源,更要交代減低臭氧的行動計劃,著手改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