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路邊污染從未達致安全水平,二氧化氮濃度長期處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上限兩倍有多,嚴重影響香港人的健康。歸根究底,導致香港的交通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瘋狂增長的車輛數字,導致交通嚴重擠塞,加劇車輛排放,在高樓密集的街谷環境下汽車毒氣難以消散,讓市民日日無奈吸塵。

過去十年,香港的車輛增長數目令人擔憂。19962006年,車輛數字增長為16%20062016年,車輛數字增長34%。現時,車輛數目已破80萬,長此下去,十年內車輛數目將過100萬。

要有效解決交通擠塞,便要竭力減低車輛增長,其中主要方法便是大幅提高所有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並對電動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設上限。不論是汽油私家車或電動私家車,都應增加登記稅,以減低整體買車意慾。

電動私家車和汽油私家車之間,並不應是此消彼長的加減遊戲,更不是誰比誰更「環保」之說。即便是全新的電動車,比起一架全新或近全新的汽油車,排放可能少一點,但同樣造成交通擠塞,最後仍是不環保之實。

真正推動環保的政策和公眾行為,首要便是減少私家車數字,以公共交通、步行及單車作為交通方式時減少汽車排放和紓緩交通擠塞。

目前,真正針對改善排放問題,應是針對巴士、小巴、貨車和的士等車種。政府在推動零排放公共交通的角色上更是責無旁貸,而非著力於個人化交通電動化。

全面實踐零排放巴士-離目標有幾遠?

據環保署網站所述,「政府的最終政策目標是全港使用零排放的巴士」。不過,目前本會認為當局尚未有一套整全的策略框架及時間表以達致以上目標。以倫敦市為例,當地市政府於2016年已有73架全電動公共巴士,並定下清晰的目標,於2019年前將有3,100部混能巴士、2020年前有300架電動巴士行駛路面。

香港自有其獨特環境因素,需要因地制宜,設立出切合本地需要的零排放運輸配套模式。然而,現時可見政策是全部不到位,環保署早於2011年成立綠色運輸試驗基金,以資助形式鼓勵公共運輸業和非牟利機構試驗綠色運輸。不過,截至2016年年底基金亦只批出87個試驗項目,資助金額亦只用了8,100萬港元。事隔六年,零排放交通的進展停滯不前,可見基金只以資助形式的運作模式無疑是一個失敗。

本會認為,政府不應只做資助者,僅以派錢來解決問題;政府應作為牽頭者,帶領整個業界推動零排放交通的科技和行業發展,當中有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科技及技術

目前所見,僅僅透過輸入外來技術並不足以解決本地的環境挑戰。面對如何確保雙層巴士的電力供應、適應陡峭的地理特徵及長途車程的充電等問題,現有技術均不足以應付實際需要及情況,以致零排放公共交通多年來均難以普及化。政府應該參與及帶領本地業界進行有關領域的研究,設計出因地制宜的技術方案。

硬件配套

立法會CB(1)616/16-17(01)號文件

現時全港合共有1,518個電動車充電站,不過只有14.4%能快速充電,尤其不足以應付商用車的運作需要;政府於2011年起透過寬免新建樓宇停車場總面積、並訂修新建築物的規劃標準,建議在 30%私家車泊車位安裝充電站,但沒有任何政策支援現有建築物發展有關充電設施。欠缺空間予零排放公共巴士及小巴放置大型電池,亦缺乏廣泛充電站網絡,此乃難以真正普及電動運輸的死穴,政府在推動有關發展上應是責無旁貸。

運作支援

在技術及配套尚未全面成熟前,業界對使用零排放交通抱有憂慮,政府更應擔當支援者的角色,以減低有關運作風險,鼓勵業界採用新發展。

本會敦促當局正視現時欠缺遠景的零排放交通發展計劃,並即時成立有關小組委員會,盡快交代針對有關發展的策略大綱及時間表,以供立法會議員及公眾跟進及監察。

倡議總結:

1. 政府應提交「全面推動電動交通」的策略大綱及時間表

2. 政府應釐定「綠色運輸試驗基金」的未來定位

3. 政府應清晰交代「推動使用電動車輛督導委員會」的構成及工作職權

4. 政府應成立針對推動電動公共交通普及化的小組委員會

發表於
2017年3月31日

分享

  • Do you support the measure working from home to reduce vehicle emission? 你贊成推行在家工作政策,減少車輛排放嗎?

    View Results

    Loading ... Loading ...

參與聯署 小行動大改變

訂閱電子通訊

緊貼空氣污染最新資訊,及健康空氣行動活動詳情。

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