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剛公布了2016年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雖然從數字上,排放量的確是減少,但究竟是否代表空氣質素有改善?
你可能會質疑,排放量愈少不就是空氣愈好嗎? 其實污染物排放清單,只計算出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並不等於我們實際在街道所吸入的污染物濃度。
只要看看年初,環保署的2017年空氣質素報告,就會發現 2017年的路邊空氣質素比起2016年是更惡化,不論是懸浮粒子還是二氧化氮,都上升了3-5%。
我們實際接觸污染物的程度受三大因素影響:街道污染物實際濃度、接觸時間及頻率。這些都不是排放總量所能概括。而濃度愈高,正正反映市民曝露在一個更污染的環境,亦即我們的健康更受影響。
政府如其花精神以數字遊戲混淆市民,何不盡早訂立控制車輛出行的指標,從根本減低來自路邊的二氧化氮污染,保障市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