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究揭微細懸浮粒子導致過億人提早死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於6月10日公布研究顯示,由1980年到2020年的四十年間,微細懸浮粒子(或稱PM2.5,指直徑為2.5微米或更小的粒子)帶來的污染,因氣候變異現象,包括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印度洋偶極子(Indian Ocean Dipole)等而加劇,與全球約1.35億人過早死亡有關。
本研究指出,當氣候變異時,氣溫升高、風向變化和降雨減少,導致空氣滯留和空氣污染物的積累。微細懸浮粒子濃度升高,吸入後對人體有害。其來自人為的排放源頭,如車輛排放、工業過程,及自然現象,如山火和沙塵暴。由於它們非常細小,可以輕易進入呼吸道並深入肺部,導致健康問題,特別影響兒童、長者和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
在1980年到2020年間,33.3%的過早死亡與中風相關;另有32.7%與缺血性心臟病相關,而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癌形成餘下的死因。在此期間,死亡人數最多來自亞洲,高達9,810萬人,中國和印度分別有4,900萬和2,610萬人。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尼和日本之死亡人數在200-500萬之間。
南洋理工大學醫學院院長沈祖堯教授表示,由於研究顯示微細懸浮粒子污染可能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衛生機構必須按需要分配資源,強調在空氣質素管理中其對健康的影響,政府可以更好地保護公共衛生,並改善整體健康與福祉。
資料來源:Gu, Y., Fang, T., & Yim, S. H. L. (2024). Source emission contributions to particulate matter and ozone, and their health impacts in Southeast Asi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86, 108578.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4.108578
相片來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